日前,贵阳一私立小学打算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前几日,李先生从在某私立小学就读的儿子手中接过一张学校通知单。“通知单告知家长,这个暑假学校要组织学生去海外游学。”李先生说,学校列出两条游学线路,一条是7日韩国游,花费需要1万3千余元,另一条线路是为期15天的美国游,费用高达3万余元。(4月17日《贵阳晚报》)
远行游学古已有之,如孔子游学后写《春秋》,司马迁游学后著《史记》,等等。出国游学可以学外语长见识修德怡情,如果家庭经济容许,这是完全是可以考虑的。但是,近年来,组织中小学生出国游学,大有运动式标签化之嫌,似乎不出国游学,所在学校就不够品味档次,不出国游学,学生素质就难以与国际化接轨。因“游学热”带来的种种攀比风,无论对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是在学生间造成的盲目攀比情绪,都会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由各种中介组织运作的特色国际班、国际游学线路,纷纷打出“游海外名胜,访世界名校,感受多元文化”等诱人广告,出国游学看上去的确很美,但调查显示,其结果并非想像中的那般乐观,恰恰相反,更多的是游而不学,或获学不多。其原因固然来自多方面:如小学生心智还很不成熟,自理能力差,突然到陌生的国度极不适应;游学目标设置模糊;时间较短,团队活动来去匆匆,等等。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出国后就是坐在大巴上到处跑,到了国外名校后,也就是拍个照,接着又得出发,跟在国内旅游没啥区别。况且,目前国内游学市场相当混乱,据说一个孩子的出国游学利润在万元左右,说白了,有些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实质上就是组织“旅游”捞钱。
孔子说,教育要因材施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育没有模式可言,更不应该盲目跟风和强行贴标签,不要认为出国游学,孩子就赢得了人生的起跑线,不要认为贴了出国游学的洋标签,就必然代表外语水平会飞速进步,就必然能培育出国人眼中的国际化气质,非也,这都是一厢情愿和想当然而已。
在当今重视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内化于心,多在孩子的人际交往、情感需求、精神发育等方面加以重视与帮助,让孩子首先做个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所在。
其实,增长知识并非一定要远行出国,在国内或在自家附近也有很好的山水和人文。至于学外语长见识,完全可以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纯外语教学班,甚至借助网络平台同外国朋友聊天。
在当今这个浮躁与功利的社会里,单一的评价模式,简单化、绝对化的判断模式大行其道。在孩子出国游学这个问题上也一样,切忌盲目跟风和标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