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一科”定终生成为过去时,新时代的高考有了新规则。
进入2017年,第一记重磅教育新闻来自于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高考。
随着去年年底,云南宣布最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高考改革迎来了历史性的节点。截至目前,除新疆外,全国其余30个省份均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其中,今年将有6省份正式启动高考改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疆的高考改革方案目前尚未公布,但是,据当地媒体近日报道,新疆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将于2019年开始实施,届时,自2019年新入学高一新生起,学生的考试成绩将纳入高考成绩。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先后出台本地区招考改革方案。大多数省份的高考改革都将在2019年左右完成,但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6省份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走在改革最前沿的上海、浙江,作为全国性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将在2017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
许多人称2017年为新高考元年,从今年开始酝酿许久的高考改革真的要落到实处了!新时代的高考有了新的规则。
“一考”“一科”定终生成为过去时
高考是一个被承载了太多期望的词语,一场被赋予太多意义的考试,每年都会成为社会的热点、家长的焦点。多少年来,高考关系着千万人的前途命运,甚至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如何,与高考关系重大。所以人们常说高考是“一考定终生”。而现在这种情况要发生改变了。
新高考改革后,高考的评分方式出现较大变化。例如,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取“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科目。这意味着,文科生、理科生之分将成为历史。3门科目的“组合”可以多样化,完全可以做到“文中有理”“文理混搭”。
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实现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他告诉科技日报,中大教育在浙江的自主招生培训过程中接触了数以万计的高中学生,最近几年来,对学生的状态感受十分明显。
他强调,“必考加选考”的组合以及“赋分制”等评分模式的实施均有助于推进对考生进行更有效的综
合评价选拔,让高考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从而提升高考分数的公信力与含金量。与此同时,外语和选考科目“一科两考”等制度的实施也大大弱化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弊端,考生可以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减少了因为发挥失常所带来的风险,也分散了考生高考的压力。
高校和考生要双向选择了
孟子有一句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孟子看来,君子之乐的最高境界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乃极乐,是亲情与自身之乐所无法相比的”。对于全国的高校来说,未来他们将有更多的空间争取天下英才。
多年高考,学生按批次填报志愿,高校按批次录取考生,已成惯例。现在,随着高考改革的落实,学生和高校之间变成了双向选择的关系。一方面,自主招生变得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高考录取批次可能不再像以往严格遵循“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这样的批次,学生可以任意填写各校各专业的志愿顺序。
三年前,在高考改革之初,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曾向记者感慨,如果能淡化录取批次,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填志愿,即使某校不是一批院校,学生也可以把它列为第一志愿,这种方式利于大学的专业建设,一些学校的好专业可以选到好学生。配合批次淡化,可能会实行一档多投,学生可以向多所高校多次投档,双向选择录取。
如今这一期望变成现实。
作为高考改革先行试点,浙江省2017年高考招生录取将不分批次,投档时,以考生符合所填报志愿的选考科目范围为前提,根据考生高考总分,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直接投到考生所填报的具体院校的具体专业(类),考生最多可填80个志愿。
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指出,双向选择、合并录取批次是本次高考改革中最值得注意的亮点之一。除此之外,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等多元化招考模式也日益成熟,成为统一高考的有效补充。他说,这些改革旨在扩大高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不但可以避免专业调剂等现象的发生,让考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报考自己心仪的专业,也可以帮助高校录取到与专业匹配度较高的学生,并且促进高校加强专业与内涵建设,从而有效缓解传统高考录取中考生与高校的被动和盲目,实现双方的共赢。
特殊人才“竞风流”将到来
在清华大学校园内一直流传着一个非典型成长道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搜狗公司CEO,前搜狐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王小川。王小川是技术型人才成功的代表人物,在IT界地位独特,但是他在清华大学期间却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学霸”,他“有点偏科”而且还一度沉迷于游戏,成绩岌岌可危,全班30多个人他考试排倒数。他的同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王小川并非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进入清华,而是因为其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天赋惊人,被认为是“数学天才”。他解释说:“王小川18岁获得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后来因此被特招进入清华读计算机系。”
在这一轮高考改革中,清华大学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在自主招生上将尝试“领军人才选拔计划”“自主招生”“自强计划”等多个方面的人才选拔,希望招收有个性特长的学生,看重“偏才怪才”,“做成大事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偏才怪才,他们综合成绩不高,但某方面才能却如泰山一样突兀地屹立于平原。我们的自主招生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特殊人才进名校的经典案例。1917年,罗家伦报考北京大学,作文满分,数学零分。胡适先生力排众议,破格将罗招进北大。多年之后,罗家伦成为清华负责人并将19岁的钱钟书破格招入清华,当年,大师的数学仅得15分,而国文与英文极为优秀。历史学家吴晗报考清华时,其数学成绩相当“抱歉”。
但是,最近几十年随着全国统一高考的推进,留给这些“特殊人才”的通道变得越来越窄、甚至几乎没有。现在,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拥有了自主招生、自行选拔的权利,“每个学校的标准可能不一样,但如果学生在某个领域极为优秀已经不太可能被埋没”,洪文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