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学金融的?”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学校中,十个学生里得有七个是学金融的。金融历来是热门专业,“前途”和“钱途”并重。我也挤在这熙熙攘攘的热潮中,羡慕地望着街对面市中心金碧辉煌的金融大厦里走出的白领们。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类的通性。我的学习生涯一直比较顺利,对于学习能力,我一直都有一点“优越感”,并一直为了维护这份优越而努力。但这一切都随着大一第一学期成绩单中,金融专业必修课成绩“F”的出现而荡然无存。
我真的适合学金融吗?面对厚厚的教科书,我手足无措。微信朋友圈中,同学们陆续晒出各种实习offer,这些来自同辈的压力让我开始质疑自己,连基础课都学不好,还能不能在这个行业存活下来?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茫然……现在我认识到,这就是自我发展的“认同危机”。
弗兰克意义治疗的理论假设中提及,生活在任何情境下都是有意义的,即使是最悲惨的情境亦然。人有寻找意义的需要,在人格发展的阶段中,我们会无意识地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稳固自己在社会中生存的安全感。“认同危机”也不完全是坏事,它导致的意义缺失反而促使我去探索新的生活意义和发掘自我潜能。
与朋友分析学习金融的利与弊后,我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领域中:阅读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了解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选修哲学课,领略古希腊英雄伦理……这些学习体验使我以新的方式认知这个世界,也让我领会到求知本身的重要意义。
当我的内心逐渐恢复平静,逐渐抛却杂念,缓和内卷带来的焦虑感后,对知识的渴望促使我翻开了金融学课本,开始重新认识这门学科。第二学期开学的前一天,收到的“错误计算期末成绩”的邮件更让我意识到,因为一些挫折而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是多么荒谬。
我从原先的混沌感中苏醒过来,领会美国哲学家帕尔斯总结的活在当下的宝贵的人生经验——用自我觉察与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将能量和注意力投入到此时此刻这唯一现实中。先前我试图逃避学习中的挫折感,未能对自己进行内部归因。还未真正去了解金融学,便试图轻言放弃,在“建立认同”的过程中当了“逃兵”。我应该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个瞬间。
香港大学2020级工商管理专业 杨昕怡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