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编审。曾任《萌芽》杂志副主编、《沪港经济》杂志总编辑。著有中长篇小说四十余部和大量报告文学、散文。长篇小说《大上海沉没》获上海市40年优秀小说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作家协会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二度提名。多种作品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广播剧,并译成英、意、日等文字。因对中国文化的特殊贡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俞天白主编
【推荐书目】
《古文观止》
本文所引文章,据映雪堂本断句
中华书局1959年新一版(上下两册)
【推荐理由】我建议老师们读一读《古文观止》。这是近代中国流传最广、文化影响最大的文选之一。在读经热勃起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有必要了解它,阅读它。
道理不言自明。读经要收到预期效果的话,必需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孔孟经典高屋建瓴,但这些教人如何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原则,面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如何融会贯通,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文化修养不同,答案、效果也完全不同。今天,在文化断崖现象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哪怕峨冠博带,三跪九叩,上得了口,却未必进得了心。这种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这正是我们前辈在不乏经典立本的时代,还要编选《古文观止》这类文选的原因。也就是说,《古文观止》在确立健康的人文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方面,如何让经典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提供了范本。如韩愈的《原道》,一开头所做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的诠释,就是典型的注解。在这方面我们比韩愈的时代脱节更多,突然重拾经典,无异站在断崖之下,仰望崖岸上满树硕果繁花却无缘交会。所以,作为教书育人、承先启后、尤其是负有情感与价值熏陶责任的语文老师,选读《古文观止》这类古代文选,更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不说教师之德与教师之责了,韩愈的一篇《师说》,把师道写透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论述之全面,是每一个教师的圭臬。我在此介绍此书的着眼点,在于教育要实现人性化,在“以情育人”方面,这部文选很值得做“爱的教育”的补充。《古文观止》通“情”达“理”的范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历来提倡“文以情贵”,渲染民族情愫,情怀,人文精神,就是这部文选编选的重要标准。人与人、人与物间的情怀贯穿了整个选本。首篇选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就是开宗明义。这篇明明记载姬姓郑国诸侯权力争夺的史籍,却将母子兄弟相残中的“情”字突现了出来:“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选家将“掘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千古传颂的佳话置于首篇,可见其良苦用心。
以孝治天下的人伦之情,由此在文选中铺展。李密的《陈情表》,是孙辈对祖辈的人间至情: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功名利禄均不为所动之情,感天动地,成了古今之至文;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父辈对儿辈之慈,“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相依为命,情况相同,虽然“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父辈却仍然在思考“将成家而致汝”之时,小辈却去世了!“孰为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情之真,其痛之深,其悲之惨,至性之言,潜然涕下。难怪后人评价他“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兄弟手足之情,则首推李白的《春夜宴桃园序》,其珍贵不止是“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的自谦自豪,而是“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潇洒,潇洒在于将花草明月也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其豪情,其襟怀,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激动?
家国情怀,家庭人伦之外,还体现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一上。《李陵答苏武书》堪称典范。李陵兵败降胡,“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老母被戮,妻子鲸鲵,虽接受“身出礼仪之邦,却入无知之域”的惩罚,但每一念及“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时,仍“忽然忘生”!字字血、声声泪的申诉,其感染力远超今天许多爱国主义教材。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写得那样感天地,泣鬼神。一代又一代,“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把多少生灵驱上战场,在“降矣哉,终身夷敌;战矣哉,骨暴沙砾”的两难选择中,成为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世间悲情,还有什么比此更甚?而健康的人文情怀,正确的价值判断,也就此凝成。
完美的人格,往往体现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受到抵制、否定、责难时刻的执著与坚守上。儒家历来把“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的对道统的执着与坚守,尊奉在荣辱柱的重要地位。《古文观止》选目中,这方面当然是个重点。如果说,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对这种执着与坚守正面的肯定,那么宗臣的《报刘一丈书》,便是对玷污者辛辣揭露,而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则是对以遁世作为谋取功名利禄行为的严厉声讨、鞭挞与肆意的嘲笑了。最精彩、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他为捍卫自己的价值观而挂冠归隐写得那样轻松,“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谓对自我解放的向往,已迫不及待了。表现得如此自觉,谁不把他当成自己的表率?
《古文观止》所选辑的,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照顾到了各种体裁和多方面的艺术风格。我所举的只是一方面,却是体现核心价值的一条主线。无暇背诵的话,也应该熟读。当然,所有选家都摆脱不了时代和社会身份的局限,此书选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篇章也不少,但瑕不掩瑜,作为21世纪以育人为已任的教师,经历了如此大的社会变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早已成了起码的生存发展法则。纵然接触糟粕,也能从中看到中国文化是从这样一条路上走过来的。这何尝不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具备的另一面,何尝不会增加对文化精华的珍惜呢?
【书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1],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3],往来无白丁[4]。可以调素琴[5],阅金经[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8]。南阳诸葛庐[9],西蜀子云亭[10],孔子云:“何陋之有[11]?”
——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
(李祚唐)
【注释】
[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德馨(xīn新):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6]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7]丝竹:弦乐、管乐。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11]何陋之2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