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试下来,总有一些考生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他们不仅感到懊恼,还有一些自责。表达情绪的,便是“都是会做的,却没有做出来”“原本会做的,考试时不该错”等话语。至于原因,他们分析后,通常认为是这些:看错题目了,抄错符号了,漏写数字了。一下子想不出思路心慌了……
会做的题目没做出来,换作是谁都不好受。可是,这样的事后小结。并不能帮助他们认清题目会做却做不出来的真正原因。
以数学题为例,一道数学题要做正确,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考试前已经掌握了此种类型题目的解法:二是考试时全神贯注,手到、眼到、思路到。第一个是前提条件,没有它,即使后面的“三到”全“到”了,也没有用。但是,即使第一个条件符合了,后面的“三到”缺“一到”也不行。所以,只有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才能提高一道题目做完整、做对的概率。
还有,有些考生说的所谓会做的题目,多少也有一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考试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大脑快速运转。难免会出现思维的“黑洞”,一下子想不起来如何解答。但是,考试之后,思维放松了,时间充分了,再回忆那些题目的时候,具体的解法就出来了。
这两者的差别在于资源的不匹配、信息的不对等。考试中,没有多余的资源供考生使用;考试后,时 间、思维、资料,甚至和他人的交流,都为“会做”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所以,这个会做是考试结束后的“会做”,并不是考试中的会做。
那么,如何让会做的题目在考试中也做对呢?
夯实学科知识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书上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引起重视,分析原因,找出知识点的漏洞,再去弥补强化。同时,要在熟悉书本的基础上,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有关本学科的知识,形成体系。
有些考生看到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去回顾反思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寄希望于多做题来提高成绩,结果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离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远。
在考试中,做到专注。在考试中,专注是第一位的。考生在考试时应该专注于试题,专注于自己的答题行为,而不要去考虑考试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只要一去考虑考试以外的事,心就散了,手、眼也会跟着散乱。
考试后,别责备自己。很多考生在考试后,会出现自责情绪,责怪自己考试的时候不专心,眼睛看得不仔细。平时学习不认真……这些自责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有利于进行自我警示、自我反思。可是,自责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时间和精力被分散,出现负面情绪,自我评价变低,课堂学习效率降低……这些都不利于考生建立对考试的正确认知。所以,考生与其自责,不如接受现实,认真分析试卷。找出知识漏洞,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后续学习中改进、提升。
最后,还想说的是,考试中的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当初编进试卷的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考生做不出来。这在比较严肃的选拔性考试,比如高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这些难题不是为所有考生准备的。而是为成绩好的考生准备的。所以,考生不必为有的题目没有做出来而过分自责,因为能得满分的毕竟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