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近20万
“根据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目前缺口86042名。”日前,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的第10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披露了这一数据。
白皮书中的数据来源于两家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儿科医疗资源状况普查,涵盖全国1.3万多家医疗卫生机构。除基层医疗机构采取随机抽样外,其他医疗机构采用100%全覆盖调查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每千名儿童儿科医师数为0.57名,农村为0.47名。在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
白皮书显示,儿科医师以小于35岁的从业人员为主,本科学历居多。2011年~2014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比为10.7%。其中,35岁以下医师流失率为14.6%,35岁~45岁医师流失率为11%,45岁~60岁医师流失率为6.8%。
一直看不起医生,可是你知道医生的成长之路是什么样子的吗?
下面为以为来自成都医学院学生们的笔记,每一个关节、每一个组织、每一根血管都画得栩栩如生!他们在用怎么的专注来对待医生这个行业,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为什么学医成为了冷门,紧接着是一份发人深思的统计。
医生多反对子女学医,认为“不安全”
据《健康报》之前的报道,在前期资料收集中,对两组数据印象深刻:高考状元选择学医的少,医生多不愿子女学医。
曾尝试联系国家卫计委和该课题组,了解研究最新进展,以及相关数据情况,但截至发稿前,暂未获采访回应。
“我身边至少80%医学家庭的孩子都没学医”,她认为这是件“麻烦事”,“社会环境不利于孩子选择当医生,缺少了荣誉感和责任感。”
“单纯从职业角度而言,医生仍是许多人的理想职业,只不过现在环境差一点。”
2015年6月,医学行业网站“丁香园”曾发起一项“医生是否支持子女学医”的调查,受访的3800多名医生中,仅3%的受访者建议自己或亲友子女学医,高达58%的医生表示会力阻晚辈报考医学院校,另有36.2%持中立态度,表示愿意遵循子女意见。
而对子女学医的顾虑中,有35.9%的医生认为医疗环境不安全,18%认为学成需要投入太多财力、精力,17.1%则认为医务人员不受患者尊重,另有14.9%的医生认为,医疗工作强度大。
一位前妇产科医生认为,“每个专业都像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医学也是一样”。
陆君则认为,近十年来,不断发生的伤医事件、对医生的不尊重,以及逐利主义的环境背景,与医生薪酬相比,“大家会觉得学医太辛苦”;而另一方面,“惧医思维”的形成,让人害怕从医,“身边很多医学世家,有的根本没办法说服自己的孩子当医生”,陆君感觉到,现实带给医生的荣誉感和神圣感已“大打折扣”。
“以前医生第一反应是救治患者,现在可能是保护好自己”
“医生以前的第一反应都是怎么去救治患者,但是现在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保护好自己。所以其实医患关系和医生本身的风险放在一起,绝对是1+1>2的组合。”李婷说,医生已不愿再冒险救治患者,宁愿选择稳妥的方式行医。
“全科实习的时候,我在肾内科遇到过一个重症患者,需要进行肾活检,但我们发现他有白细胞尿的情况,”医生介绍,白细胞尿意味着患者可能发生感染,“这是肾活检的禁忌症”。
一般出现这种矛盾情况,医生会与家属沟通,是否尝试冒险进行肾活检,以尽早对重症患者进行最妥当的治疗,“因为白细胞尿有时并不一定真的是发生了感染,两相其害取其轻”,但这需要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如果遇到不好说话的就难办了”。
在记忆中,家属并未配合相对冒险的治疗方案,这位重症患者最后依旧病重。
不过,对于医学招生是否遇冷的情况,医生表示“20几年后可能是需要担心的问题”,而目前存在的医学冷门,在于“专科遇冷”。
“金眼科银外科,又脏又累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走投无路传染科,稀里糊涂是内科,死都不去急诊科”——这是曾流传于医学界的行业段子,医生说,她所了解的儿科、产科、急诊等科室都“非常缺人”,表现为医学本科毕业也许就能在前述科室任职,但有些8年制医学博士毕业,想进眼科都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专业的供需情况”。
学医耗时很长,让不少年轻人难以接受,“至少在大学毕业十年后,才能成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医生”。同时,年轻医生享受的工资福利水平太低,“比如住院医师,研究生也就1000多一个月,确实太低了”。
事实上,不少医学界人士都表示担心,“怕以后没有好医生给我们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