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艺术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等4项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加以规范。根据《通知》要求,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将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条件;从2020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
这则消息,意味着备受诟病的保送制度将淡出高考舞台。
高考保送制度起始于1958年,“文革”期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988年,保送制度重新被引入高考;2000年,全国保送生达到2.5万人;2001年,教育部将保送生规模压缩至每年5000人。这一制度有其良好初衷,意在开辟“唯分数论”之外的绿色通道,避免一些优秀学生因高考发挥欠佳而被淘汰。然而实践证明,保送制度已日益弊大于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滋生弄虚作假。比如1995年,河南鹤壁一所中学保送的8名学生中有7人成绩作假;1996年,湖北某市教委主任利用职权将儿子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使其被保送到名牌大学;2000年,湖南隆回一中14名保送生有13名弄虚作假……凡此种种,使得保送制度俨然成了弄虚作假和腐败的温床。
二是制造教育不公。保送生名额往往被大中城市的“超级中学”所垄断,偏远农村地区的考生几乎与保送无缘。而身处穷乡僻壤的学生在小学、中学时代享受的教育资源本来就相对较少、较差,多重不公使得城乡教育鸿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当前为优秀学生“保驾护航”的还有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如果一个“优秀生”无论通过“裸考”还是自主招生都考不上好大学,那只能说明他并不是很优秀,更不应被保送到名牌大学。
在讲求公平公正的年代,轻轻松松被保送上大学这样的“特权”太大太扎眼,保送制度是该淡出高考舞台了。